评价主题课: 核心素养指向下信息技术“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新实践
——以”Scratch课堂评价工具”项目教学为例
作者简介:苏州市吴江区北门小学 林椿,女,1985.2,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吴江区学科带头人,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这一能有效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本文以scratch评价主题项目教学为例,对在小学阶段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为信息技术教师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教学评一体化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这一能有效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作为教学的主要组织者、评价方,教师需全面考虑评价主体双方效能,积极探索“教、学、评”三个核心要素一体化融合的路径,以实践和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优效策略
(一)以深化评价改革为背景,提炼教学主题
“教学评一体化”是落实课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课堂的评保持步调统一,才能使课堂从“有效”走向“高效”。随着2020年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印发,评价改革的浪潮将“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探索进一步推向纵深。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热点,更要找准课堂实践的落脚点,提炼教学主题时不仅要自己关注和改进评价方式,更有义务引导被评价方——学生做出应有的回应,由此, “Scratch评价主题课”等“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主题项目应运而生。
(二)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核心,重构教学内容
教育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江苏省2018年公布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都明确指出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即帮助学生在各种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以算法、数据、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为统领,去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运用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对接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要求,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尝试突破传统的教学设计和单元内容局限,找出教材中与本主题相关联的知识进行重组和再构,建立“大教材”“大单元”意识,精选和设计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适合性和实用性。
(三)以核心问题构建问题链,设计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及技术工具的操作技能,还要传递技术背后的思想和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科思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 钟柏昌教授和李艺教授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三层架构模式”(以技术工具为基础、以技术活动为核心、以技术思想为归宿),在此过程中,活动的设计是关键,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通过设计有内在关联的环环相扣的子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这样的教学活动能真正引发学生对大概念、核心知识的探究,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四)以自制评价工具为助手,创新教学评价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在积极建设“互联网+教育”的趋势下,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评价形式, 不仅可行、必要,而且有利于促进评价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作为技术性较强的学科,信息技术在评价的工具的制作上有一定的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开发评价工具主题项目课程,引导学生“自产自用”评价工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为课堂评价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工具支持。
(五)德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育人理念
小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定型的时期,价值观养成至关重要,数字时代立德树人是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的职责所在,学科教学中需要教师深入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利用学科丰富的教育资源广泛挖掘德育元素,探寻课程内容和德育元素最佳结合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教育内容及精神贯彻到学生的学习中,实现专业学习与德育教育的同频共振,为学生的成长筑牢坚实的价值底座。
(六)以跨学科技术服务为纽带,激发创新活力
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可拓展创设开放性主题学习任务,为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找到纽带,打通各学科之间的边界,引导学生将所学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提供技术服务,让学生不受制于具体工具的功能,体验使用技术创新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的同时汲取跨学科的多元营养,在今后遇到相对复杂的问题时能整合和协同运用不同学科(领域)的观念、方法和工具,生成可迁移的知识和技能,为终身发展和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奠定基础。
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Scratch主题教学应用
Scratch作为小学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编程语言,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2020年7月印刷版)五年级教材以技能知识为主轴安排了18课时的教学内容,囊括了软件的初识、角色和背景的绘制和添加、简易互动游戏的制作、积木块的封装与使用、画图功能的介绍以及开源硬件和传感器应用等教学内容。素养本位下的学科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的教授,教学改革的推进对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笔者以自己开发设计的《Scratch课堂评价工具》这一主题项目教学为例,展示“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和思路,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一)聚焦评价改革 引导信息社会责任
在评价改革背景下,新的评价工具在不断地被探索和变革。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社会层面,市场上可以购买到笑脸、大拇指、小红花等磁性贴或不干胶评价工具;教师层面,各学科老师探索新型评价方式、制作奖励卡等特色评价工具;学科层面,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可以借助学科优势开发带有学科属性的评价工具;学生层面,作为评价环节中重要的一方,如何做出自己的回应?本课聚焦此问题以“自主设计课堂评价工具”需求为牵引,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问题解决情景中,引导其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热点,担负起信息社会责任。
(二)组合碎片知识 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根据scratch评价主题项目需求,教师需跨年级熟悉教材,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抓住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核心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将有关联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构,使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Scratch课堂评价工具》一课中将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2020年7月印刷版)五年级教材中第2课《绘制角色》中通过绘制蝴蝶来认识“角色”和“舞台”这一教学内容,重构为绘制“小红花”“五角星”“大拇指”“小灯泡”等系列评价图形,在保留技术要点的同时让教学内容向评价主题靠拢;将第3课《火柴人跳舞》中“火柴人动作造型切换”这一教学内容重构为“小红花”“五角星”“大拇指”“小灯泡”“蓄力值”等评价图形的两种造型双向切换,模拟出评价奖励的造型切换情景;将第4课《青蛙过河》中X轴、Y轴概念和青蛙的“角色移动”等知识点重构融入进课堂小组投票“前进”和“后退”的功能教学,烘托出小组评价的竞赛氛围;把握第10课《小猫出题》中变量的内涵,改变原小猫算加减法的教学内容,设计开发成为各小组评价“加分”和“减分”功能的程序教学,让评价计分变得更人性化、合理化。以上将教学内容锚定一个具体的关注点——“评价工具”,然后聚合有助于促进“评价工具”认知的多种学习资源,让看似独立的单元内容间产生联系,相互呼应,交叉编织形成经纬交错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巧设进阶性问题 有序推进教学活动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初始课的教授,他们对Scratch图形化编程软件的界面组成、软件功能有了初步的掌握,本课中涉及的“切换造型”“角色移动”都是已学知识,”设置变量”是本课的重难点。围绕”设计课堂评价工具”这一核心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相互关联的问题链,有序推进教学活动,可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打通思维通道。
活动一:【评价点赞器】(造型切换)
学生可自由选择“小红花”“五角星”“大拇指”“小灯泡”等评价图形,并为之增加“造型1”和“造型2”两个造型,配合“当角色被点击时”和“将造型切换为”等控件,快速地实现点击即切换图形的评价小程序。在学生完成评价点赞器任务后,提出问题:“小组里超出四个人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由于屏幕范围的有限性使得评价角色的个数受到了限制的解决方案,引出【投票器】的教学活动。
活动二:【评价投票器】(角色移动)
当“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这些角色分别被点击时,可前进一步,哪一组领先代表该组得到的票越多,反之得票较为落后。在学生们为制作好的投票器欢呼时,抛出新的问题:“小组间相差1票看不出差距怎么办?”引出【积分器】的教学。
活动三: 【评价积分器】(设置变量)
为各小组设置变量存储积分,点击”+”角色时积分变量增加1票。在学生们都夸赞这个评价工具的功能优于之前两个评价器的时候,教师追问:“票数输错了怎么办?”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推导出需要添加当“-”角色,当其被点击时积分减去1票的功能,进而顺利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聚焦原问题,有意识地创设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新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评价工具”背后的技术原理,在问题情境的层层创设中引发了学生深度思考。
(四)教学评平等交织 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以评价工具的设计制作为牵引,本课在教学环节,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同时置身在评价工具的制作、使用、迁移和完善的双边活动中;在巩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堂评价维度有哪些?”后,结合本节课所学技能,个性化开发制作了:“任务完成自评表”“男生VS女生”分小组评价器、“请为我的作品点赞”……等丰富多样的评价工具;在评价环节,开发者(学生)向品检员(老师和学生们)介绍自己开发的评价工具,并将现做的热乎乎的评价工具用以评价本节课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和个人作品完成情况,亲身体悟评价工具的意义和作用。评价不再是教与学完成之后再进行的独立环节,而持续融入教与学的过程,是将“教、学、评”平等交织在一起的一体化模式。
(五)知识深度迁移 助力素养纵深生长
本课的拓展部分结合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6年级第15课《电子标签》教学内容,借助电子标签具有数据的存储、识别和读取的功能,实现了将各个小组所得的积分以电子标签刷卡的形式写入卡片进行个人数据的存储,制作完成了【评价刷卡器】(电子标签)方便了每节课积分的即时记录和期末的汇总。
迁移学习TL(Transfer Learning)是学科素养中重要的能力之一,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任务中去,学生们深受【评价刷卡器】启发,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改造学校的“美美娃成长积分卡”(笔者所在学校,为了培养“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将积分卡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通过成长积分兑换奖品活动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快乐成长。)通过链接真实情景使其自觉调出先有知识,结合自己的使用经验,主动分析、快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发制作了《北门小学美美娃成长积分刷卡器》实现了电子积分和兑换,解决了纸质积分卡被“兑”后需要反复印制的资源浪费问题。这种思维迁移能力正是素养生长的促进剂。
(六)突破学科壁垒 推动课堂评价改革
评价工具的改革不仅发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各学科都在积极探索。学生设计制作的评价工具吸引了其他学科老师们的关注,基于不同的学科需求,学生们陆续接到了“评价工具定制的订单”,一方面,这些独特的订单把学生引向相对复杂、真实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从“知识技能学习”转向提高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方法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为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更多的创新、创造机会。另一方面,这些具备开发技术的“被评价方”们与学科老师们坐在一起交流探讨评价工具的开发意图、技术实施的可行性,最终研发出来的数学答题评价器、音乐课音准器、体育课跳远仪、英语单词背诵器……学生们用所学技术推动了各学科课堂评价的改革的同时实现了高阶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提高。
“教学评一体化”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教学的重要实践,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高效教学的有力支撑,是教学设计理解与教学思维方式创新发展的改革趋向。评价主题课《Scratch课堂评价工具》的开发与实施将“教、学、评”三要素一体化融合,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发展注入了一些新的思路,如何在教学评中进一步深化落实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培养,需一线教师们进行更多有益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M],2013年版2017年修订.
[3] 卢臻. 以评价驱动教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J]. 基础教育课程.
2015(13) .
- 上一篇:跨学科探索论文
- 下一篇:北门小学技能学科期末考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