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初步了解律诗的特点,能结合本诗说出来。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图片、故事、视频等方式理解“逶迤”、“磅礴”、等关键词的意思。
4.了解诗创作背景,通过品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红军长征路途中的艰难险阻,感悟长征之难。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图片、故事、视频等方式理解“逶迤”、“磅礴”、等关键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诗创作背景,通过品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红军长征路途中的艰难险阻,感悟长征之难。
评价任务: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图片、故事、视频等方式理解“逶迤”、“磅礴”、等关键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深情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课件】(长征行军图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2.了解诗体:像《长征》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
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深情):七律·长征 (缓慢):七律·长征
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3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
预设:
(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3.明确诗意:
【课件】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反复朗读,谈谈深刻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
1.自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的节奏。
2.同桌练习一人一句地读,注意读出韵味。
3.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二)谈谈自己从古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1.小组内的同学分别说一说。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师生评价。
五、作业布置
1.抄写《七律.长征》。
2.背诵《七律.长征》。
【板书设计】
板书 内容 | 红军不怕(难) 只等闲 万水 金沙江 (巧渡) 大渡河 (强渡) 千山 五岭 (腾细浪) 乌蒙 (走泥丸) 尽开颜 |